中国机床网 - 机床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科技新闻 | 价格行情 | 企业管理 | 技术文章 | 政策法规 | 数控资讯 | 产业观察 | 刀具应用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价格行情 > 再谈机床“技术圈”
3.biz | 商业搜索

再谈机床“技术圈”

信息来源:jichuang360.com   时间: 2019-01-04  浏览次数:165

科研与创新的关系

薛教授指出,科研与创新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不可分割。科研是使用资金获得知识,运用各种资源去认识世界,其实施主体是大学和各类科研机构(也包括个别大企业);创新是运用知识创造价值,即通过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原料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等手段对各种资源要素重新组合后创造出新的价值,其实施主体是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企业家和企业。创新产生的价值中一部分用于消费和再生产,另一部分转化为资金用于科研,生产出知识后再重新进入“知识-->创新-->价值-->知识”的循环。

科研创新的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纯科研,所对应的领域为基础研究,以纯粹的追求对自然及社会运行规律的认识为目标,比如引力波研究就是世界上大量机构联手共同证明爱因斯坦当年的一个预测,但目前还不清晰具体用途在哪里。第二种模式是纯创新,所对应的领域为应用开发,以纯粹的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为目标,比如爱迪生发明电灯,就是为了解决照明的问题。第三种模式是科研创新复合,比如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是在受到传统中医启发后通过科研层面的化学提纯获得基础知识,再通过创新层面的产业化来解决批量制造难题,所对应的领域为从基础到应用的复合研究开发,这是我们过去常常忽略的模式,但也是最常见、最重要、创造价值最大的模式。

建国后我国按照苏联模式在科研创新方面进行了功能分割,中国科学院做基础研究,各工业部门下设行业应用研究所做从基础到应用的复合研究开发,各企业做产品的应用开发,各高校做人才的培养。从建国初期的机床行业来看,一机部北京机床研究所及车钻镗铣各子行业研究所都覆盖了各自方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正属于第三种科研创新复合模式;而“十八罗汉”机床企业则偏重于各品类机床产品的应用开发,由此双方共同形成全国范围的“机床大技术圈”。

基础研究缘何没落

改革开放之前,限于体制机制的因素,各高校院所在长期科研基础上积累的创新成果一直未能产业化而束之高阁,给人一种“知识无用论”的错觉。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成为重中之重,很多产业对应用开发领域的需求十分迫切,形成了“应用开发”重于“基础研究”的表象,于是国家从1985年开始推行科技体制改革,要求科研机构为经济发展服务,减少经费拨款,让科研机构到市场上寻找资源,将重心偏移到应用开发层面。科技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热情,使科技与经济两层皮的问题有了根本改观,但也客观上造成了基础研究的没落。在没有足够经费的情况下,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立刻就迷茫了:市场究竟在哪里?以至于地质所不得已去开办宝石鉴定服务业务,结果自然是入不敷出。渐渐地,人才开始大量向应用开发领域集聚,基础研究则走向了另外一条道路——与科技论文深度联姻,毕竟评职称时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基础研究方面的论文更给力。由此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怪现象,一边是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的数量极高,另一边是科技成果转化率极低,可谓冰火两重天

科研创新活动中政府的作用

科研创新活动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一方面是科研创新非常复杂,涉及因素极多,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既可能一举成名,也可能一事无成;另一方面是科研创新一般都需要经过大量的迭代试错才能成功,知识生产成本往往非常高,但知识复制的成本往往比较低,一旦非法扩散将血本无归;一言以蔽之:“投资大、风险高”。因此,在科研创新活动中,政府是不可或缺的主体,特别是对于共性使能技术的基础研究,必须着眼长远、加大投入,才能不在关键时刻被人“卡脖子”;而对于面向客户的应用开发,政府则应尽量放手,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自反馈调配,近些年国家采取的科技项目事后补贴模式就是这个道理。纵观以往机床行业领域的诸多技术专项课题,很多也都是产学研用联合攻关,但攻关之后束之高阁的并不鲜见,是否形成批量?都用在哪里了?有多少用户?挡住了多少进口?……诸多问题都遮遮掩掩、含糊不清,连我们“技术圈”里面的人也讳莫如深。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脱节,对国外的技术依赖会导致应用开发遭遇“技术天花板”;应用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盲目乐观、一厢情愿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必然无人买单;这两级脱节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为项目而项目”,正所谓“领导是基本观众,政府是主要投资者,得奖是主要目标,仓库是最终归宿”。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创新仍然相对落后,需要追赶跟跑;回顾一下中国百年来的技术发展史,建国前学西方、建国后学苏联、改革开放后引进外资,直到近20年才致力于自主创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柏春指出:“中国近现代技术的发展历程,不是一部发明史,而主要是外来技术本土化的进步史。”诚哉斯言!没有自主创新的基础研究,没有开放创新的应用开发,我们的未来将充满荆棘。

本文写就时正值黄昏,西窗外,晚风吹,斜阳里,一片萧瑟景象。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赋打油诗一首:

机制囿于体制间,

四基不强难领先。

制造何须怨金融,

投资不过山海关。

注:“四基”指制约中国工业发展的瓶颈,分别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机床网证实,仅供您参考